《哺乳期的女人》:意会终结者

2015-05-20 12:07 阅读(?)评论(0)
文/满囤儿


        如果你看完《哺乳期的女人》后有些地方没看懂,千万别觉得不好意思。因为本片正应了那句老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并且本片达到了意会的至高境界,堪称意会领域的终结者,解读专家的噩梦。大量非写实的镜头,在本片中都有着很深的意会空间。每个人看过这些镜头,意会出的层次和角度可能也都有一定的偏差。因此,《哺乳期的女人》其实是一部很好的交流契机。大家看过后,可以把自己意会到的东西进行分享,一起来拼凑出主创们的倾诉。


        还记得当初《见龙卸甲》上映后,无论是故事讲述还是角色塑造,都饱受诟病。可是当时一个朋友却力挺李仁港,他的理由是“李仁港的片子不是好电影,但是却非常电影。”他的意思是李仁港运用了大量的场面戏、动作戏、特效戏,并对造型、道具、武器进行了专门的设计,从而实现了视觉上强劲的冲击力,以至于观众即便不喜欢故事和人物,也会因为视觉上的新奇而想着“随便看一眼”。不过,这其实是对“电影化”的一个商业误解。《见龙卸甲》只是商业上的“非常电影”。谈到电影的定义、电影语言的历史形成,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其实《哺乳期的女人》可比李仁港的作品电影多了。


        杨亚洲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学导演的。他曾做过4年外科医生,后来进入中央戏剧学院学习表演。之后他才从做黄建新的副手开始转导演。也许是外来的身份,使得他对镜头语言的运用有着很清醒的认识。我们刚刚在荧屏上看了他导演的《嘿,老头!》,紧接着就在银幕上看到了他导演的这部《哺乳期的女人》。对比两部作品,我们会发现,他对电视语言和电影语言,都有着熟练的掌握,并且认知明确。


        在他的电视剧中,我们看到的大都是直白的电视语言,即便是我丈母娘这样的观众都能捕捉每一处信息,绝不会滥用电影语言来装逼。同时,在他的电影中,我们看到的大都是意会的电影语言,即便是每年要看300多部电影的影迷和电影从业者,也无法捕捉100%的准确信息,绝不会用电视语言的狗血来敷衍了事。这是从电影以艺术为本性诞生之初所流传下来的语言,是尚未被金钱和娱乐所污染的电影语言。


        为了不破坏读者在观看本片时的意会体验,我不想介绍本片的故事梗概。同时也为了增加读者的意会体验,我却不得不介绍下本片的改编原著。原著是《推拿》作者毕飞宇的短篇小说,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小说叙述了一个男孩与一个少妇之间的性意识----潜在的原生状态,说不清道不明。毕飞宇自始至终都不点破这种朦胧的境界,才为改编电影留下了如此多的意会空间。毕飞宇的“心灵叙事”结合杨亚洲的电影语言,《哺乳期的女人》看来又将是一位拿奖专业户哈。
  最后修改于 2015-05-20 12:26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list/yule/c161202.shtml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