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正文
|
||
文/满囤儿
第一次做导演的苏有朋,本人肯定并不具备比前辈导演更多的实战经验,但是他凭借着对工作状态的尊重、对青春之核的感悟,充分调动了自己的创作资源,实现了《左耳》的素质跃升,并最终体现在票房上,上演了对前辈们的碾压式胜利。苏有朋曾表示“黑人拍着桌子重复着‘回不去了’,是我对青春的遗憾,却是一去不复还。”《左耳》,可以看作是苏有朋对青春的一次补遗,为他、为我们、也为整个华语电影圈。 本次改编高度还原了原著小说,“文字女巫”标签式的疼痛、阴谋、堕落、救赎,都被悉数保留在影片中。尽管现在青春片刮得都是浪漫风,但是苏有朋尊重原著的独特风格,让《左耳》在众多的暖光白球鞋中显得独树一帜。用心调教后的欧豪等新人演员,也准确演出了原著中的迷茫状态。被几个演员亲切地称之为“班主任”的苏有朋,显然教出了一群优等生。 看过片子后我们会发现,《左耳》其实是一个难度挺高的项目。在各大电影资料网站上,你很难找到一个能准确概括全片的“一句话剧情”。因为饶雪漫特有的对曲折和意外的设计,令故事比一般的电影要显得散一点儿。单独的一套主谓宾关系,根本无法概括整个故事。各种奇诡的阴谋与意外,在文字载体上可以是核心卖点,但是放在影像载体上却远难胜任。以黎吧啦的车祸死亡为界,《左耳》被分作了明显的前后两大部分。电影的核心看点,是李珥、张漾、许弋、黑人这几个角色的状态变化。用苏有朋的话说,就是“吧啦的遗照代表影片中所有人的青春,放肆过挥霍过却还是会离去。” 一般的青春片,主要角色的状态变化的因素只是来源于年龄的增长。《左耳》的难度在于这几个角色的状态变化除了年龄增长带来的普性变化外,还有这些奇诡阴谋和意外所带来的特性变化。准确描写出这两种交融的状态变化,就能够为青春的遗憾进行弥补。遗憾的存留,就是因为当时的我们经历变化而没有感知变化。对于苏有朋而言,既然看到了这个变化,就必须要将其准确地投射到银幕上,否则拍《左耳》就变成了对青春元素的简单罗列,而不是苏有朋所看重的对青春之核的探讨。 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表现变化的结点,苏有朋还用心地设计了一些原著没有的桥段。比如黎吧啦给李珥画上脂粉的那段。一个熟练的电影语言,就把小耳朵内心的活动用视觉隐喻出来了。两人友情的由浅入深也因此呈现在了视觉层面。在后半段里,小耳朵发烧后梦到了自己变成了吧啦,再次用视觉完成了内心“变坏冲动”的展示,与之前那个段落形成了完美的照应。 《左耳》的成功,源于苏有朋对角色状态有足够的尊重。他通过保留文本细节、选择适龄演员、调动演员情绪、精确年代质感等手段,有效地把这种状态变化影像化了。尊重状态,并抽取最好状态,才能合力打造精品。苏有朋的导演心得,显然比许多前辈更靠谱哈。
最后修改于 2015-05-10 10:01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list/yule/c161202.shtml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