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民》:集体经历给个体突破的参考

分类:剧评 | 标签: 老农民   高满堂   陈宝国  
2014-12-31 08:23 阅读(?)评论(0)
文/满囤儿


        自从写出的剧本被拍成了电影,圈外的亲戚朋友同学见了我都会提一个名字----高满堂。似乎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最知名最牛掰的编剧就是高满堂。这么说虽然对其他牛掰编剧前辈有些不公平,但是对于他本人而言,却绝不过誉。至少在我看来,高满堂是我们这群新生代编剧穷极一生都难以企及的一个高峰。在他的新作《老农民》中,既有大跨度历史的精准还原,又有对现代农民境遇的借鉴参考价值。这两项都不是阅历有限、观察有限、体验有限的人所能尝试的。


        从1948年土地改革的前夜开始,《老农民》用了60集的超长篇幅记载了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变革。看上去,这是一部非常忠实和全景式的作品,基于历史,却并不对其作出评价。剧中塑造了一张张生动鲜明的农民面孔,却没有一个会引发观众极端喜爱或厌恶。我们体会到的,是他们作为一个集体的恢弘经历,是他们对幸福的不断追求。


        于是,尽管剧情中没有主观的判断与定论,可是凭借对集体经历的准确记录与还原,反而具备了现代的参考意义。正所谓以史为鉴,现代农民的困境,可以通过对这些历史的回顾与审视中,寻求到个体的突破。历史的车轮还会继续碾过,现代农民的个体突破,在不久的将来,又会成为新的集体经历。《老农民》为新中国建立后的农村发展史树了碑立了传,却注定是阶段性的总结。


        随着乡村里工业的发展,现在我国农民的选择更多了。种田、进城、开厂,是目前我老家新一代农民的三个主要发展途径。由于地被划分得很小块,所以你家地我家地之间的争议很大。大型农用机械很容易“过界”,导致了至今老家种地还主要依靠人力。换言之,如果选择种地,那么几乎一辈子都维持在同一“生产力水平”。这完全就是听天由命咯。


        进城和开厂几乎是发家致富的最主要手段。前一种需要吃很大苦,后一种需要很大的魄力及资源。不管怎样,现代农民的确通过这两种途径,实现了对自然的依赖,有了对财富的主控权。可是这种对物质层面的困境突破,又带来了许多精神层面上的新困境。随着全国解决温饱问题,我国的农民现在已经几乎不会再遇到《老农民》中那些比较具体的困境,却需要面对新的困境。以前是没得选择,现在是选择太多。以前大家都是集体,都要面对同样的物质与精神;现在大家允许被分散成个体,可以选择去面对不同的物质与精神。


        那么《老农民》在新的时代中,最大的参考意义,便体现在了精神的传承。我们发现,那些进城的、开厂的农民,能够在新的领域和新的风浪中实现个体突破,靠得还是老一辈农民身上的那份坚韧的意志,那种敢与天争与地斗的意志。如今的新生代农民,只要传承了这种精髓,就一定可以看淡如今的困境,实现个体的突破,写下新时代的璀璨篇章。
  最后修改于 2014-12-31 08:54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list/yule/c161202.shtml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