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文/满囤儿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向来是影视作品渲染热血氛围的不二伎俩。《叶问》中甄子丹要求“一个打十个”,紧接着吴京就在《狼牙》中升级为“一个打100个”,于是发展到韩国同行那里,《鸣梁海战》一鼓作气地升级为“一个打300个”。在智勇双全的李舜臣带领下,12艘朝鲜战船在鸣梁海湾直面日本军队与海贼混编的庞大舰队。就像吴宇森的《太平轮(上)》拍出了华语片最惨烈的陆上战争一般,《鸣梁海战》奉献的是亚洲电影最壮阔激爽的海上战争。 从剧作风格上看,《鸣梁海战》很接近于《十月围城》。都是用前半部讲述文戏,做铺垫,然后后半部的整体去讲述一场行动。文戏,都由一个龙头(领导人)来做串联,串联起一个人物群像。这群人物在后半部“大事件”中的表现,又与前半部的铺垫形成很好的照应。《十月围城》的龙头是王学圻饰演的李玉堂,《鸣梁海战》的龙头是崔岷植饰演的李舜臣。 龙头的魅力,很大程度影响着影片的说服力。因为他的个人表现,决定了周围群体的行动方向与动力,也就直接影响着后半部的战局。显然,韩国电影人把李舜臣这个角色交给了他们最值得信赖的戏骨----崔岷植。三座青龙奖、两座百想艺术大赏、两座大钟奖,崔岷植是韩国演员中实力派的标杆。这样的标杆,在《鸣梁海战》中却因为化妆的原因,差点儿让人认不出来!他说出“必死则生,必生则死。”的时候,就是智勇双全的龙头光耀的时刻。他的气场,足以让观众相信,日本人怕他怕了6年。 文戏扎实,武戏才能过瘾。带着被文戏调动起来的高涨情绪,观众将全身心投入地享受长达一个小时的波澜海战。也许有人刚刚看了《300勇士:帝国崛起》,可惜那是借助绿幕技术,完成的浪漫化写意。太过漫画风格的海战让人只觉得酷炫,而没有真正的热血沸腾。为了逼真呈现历史上的辉煌,《鸣梁海战》剧组在全罗道光阳建造了超大型的海战摄影棚,并依据历史记录搭建了4艘1:1的大船。导演和相关专家也根据史料记载,对鸣梁地区的洋流、当时的天气、地形都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这才让本片的海战虽然传奇,却在细节上处处具备真实感。 12艘战船,阻截300艘战船,只看数据观众还以为这是韩国电影人的“抗日神剧”。其实不然,因为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影片中我们都能看到,李舜臣的部队虽然人数和船数劣势明显,但是在技战术上的层次比敌人还是高很多的。在智勇双全的龙头带领下,李舜臣的整体战略、以及针对每一波敌人进攻所采取的具体防守&反击的方式,都相当精准精妙。可以说用最小的牺牲,获得了最大的战果。热血和激爽,可不是愣头青的一味冲锋,而是头脑与经验的最大发挥。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代表着李舜臣信念的龟船驶出,观众可以看到这传奇大船的细节全貌,顿时有一股碾碎一切的霸道气势。激爽一战,还会再来。
最后修改于 2014-12-02 11:25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list/yule/c161202.shtml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