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乐画作《蓝影子》展出折射文艺多样性

分类:影人 | 标签: 耿乐   蓝影子  
2014-04-02 08:34 阅读(?)评论(0)

文/满囤儿


        还记得娜塔莉-波特曼拿下奥斯卡影后时,有人感慨她的哈佛学历,并感叹内地演员中没有这样的高学历者。不过这种感慨走了极端,就变成了高学历成就好演员,演员学历越高越有实力等片面观点。为此当年还在微博上和人争辩了一番,因为我的观点是演员应该具备多样性的知识、经验、艺术素养体系。不同的经历,才塑造独一无二的演员。近日,耿乐19岁时所画的《蓝影子》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60周年》作品展上得以展出,才让我们意识到原来我们的演员中,竟然还有美术领域内的高人在卧虎藏龙。《蓝影子》也折射出了耿乐作为一名演员的文艺多样性。他就是那个值得我们骄傲的,能够拿出去和外国艺人比一比的独一无二的演员。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文学学士学位、中国国家话剧院,耿乐的经历在内地演员中绝对算得上是独树一帜;管虎、霍建起、姜文、陈凯歌、张一白,挖掘耿乐在银幕上的光芒的,全是华语圈最顶级的导演。不被学院里的模式所固定,不从前辈的作品里借(chao)鉴(xi),耿乐凭借的是自己天然的气质和对艺术的自主理解,来打动一个个导演的。其实这种看上去很玄的经历,许多明星都有过。码头工作、酒保工作、司机工作、服务生工作等都没能阻止一个个影帝影后冒出来。而且越是这种从生活中走出来的演员,越能进入文艺大导的法眼,越容易把角色演出气质来,越深地把一个个人物印在观众记忆中。


        耿乐是那种演戏的时候演戏,不演戏的时候就做回自己的人。于是我们很少会在朋友的聊天中听到关于他的琐事。不同于那种生活中演得比银幕上好的演员,耿乐的银幕外究竟是什么样子,对于我们来说挺神秘的。就像他的这幅《蓝影子》。我们心中有明确的耿乐的形象,而这个形象大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或《开往春天的地铁》里的银幕形象。不太高的曝光率,让我们对耿乐的外化包装十分模糊。他留给我们的只有银幕上的一个个角色,正如一个看得见却看不全的背影。我们可以把这个背影看得无比透彻,却始终看不透另外一面。我们甚至会想象,如果耿乐没有在那个操场上被管虎看到,是否会成为一个全职画家。于是那个我们看不见的正面,既可以是一个偶像明星,也可以是一个挥洒执刷者。


        我们至今都更倾向于把耿乐划分到偶像派,并非因为他能够一呼百应,而是因为很多人还记得他的年少成名和横空出世。耿乐的随和、亲切、淡然心境,都令他展现出了偶像明星少有的亲和力。他的张力和侵略性只属于银幕上。这种反差让影迷对其产生了长久的、持续的期待。他是没有固定模式的,这就意味着他不会因为演了商业电影就变成商业明星,演了文艺片就变成文艺范儿。他自始至终都是骨子里的艺术涵养在“作祟”,在主导着他的诠释。他的文艺多样性,一直长存于他的知识、经验、技能、阅历所搭建起的体系中,只不过借着这次《蓝影子》的展出,被我们发现了而已哈。

  最后修改于 2014-04-02 09:00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list/yule/c161202.shtml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