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温暖》:心里的温暖被视听化了

2012-11-01 15:42 阅读(?)评论(0)

文/满囤儿


        有些电影实现的是造梦功能,把未来的景象和梦中的不切实际的幻象呈现出来,勾起人们的好奇心;有些电影则是努力实现回忆功能,把曾经的回忆、感受,通过影像化的手段,令观众再度拥有。把感受变成视听化的产品,是一项颇为讲究的工作。成功则引发群体共鸣,牵引情怀一片,失败了便会令观众的观影过程如坐针毡。《另一种温暖》是足球题材的微电影,很大程度地还原了一个足球爱好者在少年时期的踢球感受。那种温暖很可能已经不再了,却很容易被本片勾出回忆来,再度温暖全身。

 


        用影像的手法来还原回忆,其实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一般大家会想,用影像还原回忆是最简单的呀。自己家里的DV机不就是在干这个事情么?每次看DV录像,都能引起回忆的感怀啊。拜托,那种纪录片式的影像,往往有单一性。你家的DV录像也就你自己看,会有极强的回忆感情怀感。换成另外一个看客,感觉就完全变了啊。比如陈老师和张老师的那些回忆录像,不就不仅没引出大众的回忆,反而变成了一场闹剧了嘛。


        因此说,把小孩子踢球的情景拍下来很容易,没啥技术含量,但是要想实现通过几个00后小孩儿踢球的场面影像,就把70后、80后和90后的足球回忆给勾出来,就难多了。如何才能让不同的观众,引发相同的共鸣呢?这就需要抓住一个核心的东西来探索。《另一种温暖》所抓住的,就是少年时代踢球时,我们心中总会保有的那一份温暖。


        作为一个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踢足球,一直到现在奔三了也还保持每周踢两场的足球爱好者,我对踢球时的感受是很有体会了。小时候踢球,心里往往是热的,即便是在雨天里踢,心里也是热的。而且这种热度是共有的,一群孩子的心都很热。长大了,足球不再是“游戏”,而渐渐变成了“比赛”。踢球时的心也越来越冷了。因为我们必须紧记技战术,懂得运用小手段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优势,甚至会因为同伴的失误而懊恼不已。《另一种温暖》想要勾起如我一般的成年足球爱好者的少年踢球回忆,就必须通过电影语言,描绘出那种心里的温暖。


        还好,虽然《另一种温暖》的故事不够复杂,励志的方式也比较传统,但是两场重头戏的营造还是颇为到位。一场是雨中的“少年VS成年”的一挑多,一场是少年们把易拉罐当球踢的欢乐。第一场雨中的比赛,虽然雨水很大,场地很泥泞,但是影片的打光是糅合的,而且配上了音乐做背景,插入了闪回,并辅以慢镜,人为地把人物的对抗强度降低,把节奏放慢,更与观众对回忆的印象相符。后一场踢易拉罐的戏,特意放在了宽敞的体育场外,让蓝天来做几个少年的大背景,显得很开阔。


        试想,那个成年后还在坚持在业余时间踢踢球的人,谁没有少年时代雨天踢球和拿易拉罐当球体的经历?《另一种温暖》不仅记录了这样的经典场景,还利用视听手段,把影响回忆化,自然可令很多很多观众受到感染。

 

  最后修改于 2012-11-01 15:43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