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清明》:文化被撕裂的痛苦

2011-06-01 22:40 阅读(?)评论(0)

文/满囤儿


        经过《清水的故事》、《喊过岭的故事》和《海的故事》三部曲,感觉导演肖风和编剧程晓玲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韵味的叙事体系,这种体系在新的抗战三部曲中,继续被发扬光大。这种叙事体系的特点就是点明主题和主旨思想的事件往往放得比较靠后,甚至几乎就已经到了结尾。影片前80%的时间都是在为观众还原一个地域的生活,细致入微的生活。直到观众完全了解了这些角色、这一带环境的生活时,才会借一个角色的转变或者一起事件的发生,揭示出这看着平静的生活下面暗藏的激涌。这与同样坚持文艺片路线的顾长卫的新片《最爱》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不过肖风和程晓玲已经将其运用得更为纯熟。

 


        发展到《岁岁清明》,肖风和程晓玲将他们的叙事体系进行了一定的升级。那就是他们还原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个地域的文化风情。能够拥有这般魅力之文化的,便是本片故事的发生地----杭州。由于导演肖风本人便是杭州人,因此他比一般人更加懂什么是杭州文化,什么才是大家如痴如醉的杭州美。用导演的话说,他的电影语言本身就带有杭州特性。这真是一点儿都不假,缓慢的叙事节奏、诗意悠扬的景物镜头,这些技法配合上片中采茶姑娘阿敏说话总得现在心里打草稿的行为特点,以及阿敏爸爸等人不急不忙的语气,相得益彰。尹家爷爷品新茶时的一连串动作,也就只有懂他的肖风(他同时也是本片摄影)才会心平气和地予以捕捉。如果换个商业片新人,估计还得为老爷子慢吞吞地耗胶片着急呢。呵呵~~

 


        一年又一年,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变化的茶园渐渐走向了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通过前几年的岁岁清明,观众已经逐渐地了解到了杭州文化和茶园生活的特点,已经开始爱上这个恬静的“世外桃源”,开始迷恋阿敏动小心思时轻轻翘起的嘴角。直到这种“渗透”目的实现之时,影片才笔锋一转。一颗炸弹的爆炸让观众惊醒,尹家少爷的不再出现埋下伏笔,观众最担心的事情出现了。眼看着你刚刚接受的这个宛如世外仙境一般的文化和生活氛围即将在你眼前一点点地被撕裂。这种心痛是莫可名状的。这就是文艺片之所以好看的所在,具备一种不可逆的情感触痛。


        当然了,影片既然被算作了“抗战”三部曲,自然不会仅仅停留在撕裂文化这里。正如前边所说,肖风和程晓玲习惯性地把全片最核心的主旨放在了影片的最后。只有看到最后,您才会理解什么叫做“杭铁头”,什么才是隐藏在杭州文化之下的杭州精神。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