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空间》:诺兰神性的4个明证(没有剧透、放心阅读)

2010-09-01 10:13 阅读(?)评论(0)

文/满囤儿


        不管你是不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粉丝,看完《盗梦空间》都会惊叹于他的才华。而在狂热影迷眼里,诺兰早就已经是手执电影画笔的大神了。《盗梦空间》进一步证明了诺兰在拍电影这件事上,不仅具有天赋、才华、敏锐、创新、真诚,更具有其他人难以企及的“神性”。这种神性每隔几年就会闪现在不同人身上。它曾经埋藏于卢卡斯的星际迷梦中、曾经隐蔽于斯皮尔伯格的外星奇想中,曾经留连于卡梅隆的技术狂热中,曾经镶嵌于沃卓斯基兄弟的未来矩阵中,曾经活跃于杰克逊的中土浩荡中,而现在,它就堂而皇之地端坐在诺兰的盗梦空间里。


        神性1. 从熟悉的梦中抽取不熟悉的可能性。


        不同于外太空、潘多拉星和中土大地,《盗梦空间》的出发点是每个观众都熟悉的“梦”。谁能说自己不熟悉做梦呢?可是,诺兰之所以具备神性,就在于他能够从“梦”这个我们天天打交道的已知事物中,探知到了一种深层次的未知。在很小的时候,诺兰就发现了自己有很多奇怪的想法,半夜里他总会自然的醒过来,随后便会进入浅睡眠状态。在那个状态中他经常认定自己是在做梦。之后,更多奇怪的感觉都会随之而来,梦境里面的故事他也能凭借记忆将其拆分开。这种半梦半醒的状态我们每个人也都曾遇到过,但是很少有人能像诺兰那样顺着这个切入点思考下去。


        越想越多,关于梦境和记忆之间的关系,便成就了一个非常适合用电影去表现的主题。确立了切入点后,诺兰开始为他的情感诉求和视觉表现寻找理论上的支撑。一个关于梦、盗取梦和植入梦的完整理论体系便建立了起来。这个理论参考到了很多人类已有的心理学、建筑学、物理学、药理学、人体医学等知识,既有借鉴又有颠覆。而不管是借鉴还是颠覆,都是为了辅助诺兰用影像(尤其是能够提供强有力的视觉冲击的影像)的方式来解释我们熟悉的梦境现象的。诺兰重建这套关于梦的理论的功绩,可以和卡梅隆构建潘多拉性相媲美。有位难能可贵的是,诺兰的新理论的根基是我们所熟悉的“梦”,便不会像看潘多拉星那样感到遥不可及。


        神性2. 把复杂的理论讲清晰。


        构建一套人们陌生的理论并不难。简单点儿,直接从宗教或科学的尖端领域里拽来几条就能唬住人。这时,神与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观众不熟悉的理论解释清楚,让观众迅速打下一个基础,从而能够更深切地投入到这套理论所带来的精彩(故事精彩和视觉精彩)上。鉴于诺兰是个构架个人理论的痴迷者,本片在上映前一度被很多观众质疑第一遍看能否看懂。显然,这是大家杞人忧天了。诺兰之所以拥有神性,就在于他不仅能够为自己的故事构架出独特的理论体系,还能够利用极短的时间就利用文戏把这个理论给观众交待清楚。只要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专心致志,认真地去接收每一个信息,就完全不用担心自己“看不懂”。这是诺兰比之沃卓斯基兄弟优势的一点。《黑客帝国》是三部曲构架,不可能在第一部就把故事体系都讲清楚,观众难以掌控全局情有可原。《盗梦空间》是一个独立作品,所以更加考验诺兰对叙事节奏的掌控力。

 


        影片开篇就是一段盗梦工作,用简简单单的十来分钟,就把莱昂纳多饰演的柯布的工作方式展现清楚了。这次盗梦行动后,柯布便接到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也就是本片的英文片名“Inception”,即在梦境中植入想法。这把影片的类型定位靠向了《碟中谍》系列和《007》系列。这种“完成任务”式的故事模式是观众非常熟悉和喜闻乐见的,从而打消了观众对框架上的疑虑。观众的负担便没有那么重了,精神也便更为集中了。接到任务后,通过“寻找队友”这一传统桥段,诺兰一步步地介绍了盗梦工作的理论构架,包括需要哪些人员、各个人员担任什么职责、如何进入梦境和如何逃离梦境、梦境中会有什么特点和危险、新任务之所以艰难的原因。在穿插了不少精彩的动作戏的前提下,诺兰只用了不到50分钟的时间就把这一切全部介绍清楚,给观众打下了一个厚实的理论基础。紧接着,当任务开始执行之后,观众便不再有任何负担了,只需要静心地欣赏诺兰导演手法的盛放便可。一个多小时的“Inception”过程,几乎每一分每一秒都出乎意料之外,又都在情理之中。


        神性3. 个人风格绝对不丢。


        诺兰之前的作品,给影迷最深切的感触就是浓烈的个人风格。这其中打乱的叙事线索、开放式的结局、不安定的精神状态、对实拍和胶片的坚持是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初看本片,感觉好像是好莱坞大片的集合体,并没有超越经典动作片和科幻片的老套路。可是随着影片推进,我们发现诺兰并没有舍弃他的个人标签,神性再一次爆发,他用超乎想象的方式,使自己的个人化风格在传统大片的主干上发芽开花了。利用“三重梦境”这一概念,诺兰神奇地实现了多线叙事;利用“时间相对论”这一概念,诺兰又更神奇地实现了不同线索间节奏上的明显差异,从而让多线之间又“伪装”出了非线叙事的感觉;利用“图腾”这一个概念,诺兰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足以让影迷争论和纠结百年的开放式结局;利用“迷失域”和“植入”这两个概念,诺兰实现了让莱昂纳多始终处于不安定的精神状态;利用“旋转走廊”和“平放电梯”这两个主意,诺兰在实景下拍摄出了堪比“子弹时间”的“无重力空间”,以及令所有CG特效都暗淡无光的动作戏。

 


        我们由此发现,原来诺兰构建起来的,关于盗取梦境和植入梦境的诸多大理论和小细节,其实都是在为他彰显个人风格做准备。无论诺兰再怎么主流、再怎么商业化、再怎么好莱坞,他都不过是利用了火爆动作这样一种外在形式,来表达他个人对影像语言的一种探索。商业大制作毁掉了很多有才华的电影人,却难以遮蔽神的光芒。诺兰用《盗梦空间》告诉世人,就算是背负着2亿美元的投资,他也不会被呆板的好莱坞流水工业所掣肘,他依然会让自己的影片成为独一无二的!


        神性4. 调动出所有人的潜力。


        中国古语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诺兰不是巧妇,因为他确实曾经做成过无米之炊(6000美元拍出《追随》),但是他显然更懂得如何把米做出更美味的饭。《记忆碎片》中的盖-皮尔斯、《白夜追凶》中的艾尔-帕西诺、《致命魔术》中的克里斯蒂安-贝尔和休-杰克曼、《黑暗骑士》中的希斯-莱杰,诺兰在调教演员上的功力绝对不比那些文艺片导演差。本片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是第一次和诺兰合作,其在片中的表现显然已经达到了过往作品的巅峰水平。在《盗梦空间》中,除了莱昂纳多这个角色本身就有非常复杂的情感深度外,没有多少情感纠葛的约瑟夫-高登-莱维特、渡边谦、艾伦-佩姬等人的表演也都可以做到精准到位。时隐时现的玛丽昂-歌迪亚则无愧于影后桂冠,在一场和艾伦-佩姬的对手戏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压迫性的气场。这难道就是获奖者和提名者的差距么?(笑)

 


        以往的好莱坞大制作,除非像《加勒比海盗》那样重金砸来了德普这样的戏疯子,都很难在表演上出彩。诺兰之所以可以颠覆这一现象,是因为他不把明星仅仅当做是忽悠观众进影院的幌子,而是根据演员和角色之间的契合度在剧本上增加情感加码。“和观众沟通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电影里讲述感情。”诺兰剧本中的每一个角色都紧紧地围绕在故事和情感中。这种缤纷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情感内涵的融合,可以打动任何一位读到剧本的明星。(貌似莱昂纳多是听说本片由诺兰亲自编导便立即答应出演了,根本就还没看过剧本。事实证明,他和诺兰实现了互相激发,都给观众拿出了看家本事。)


        看完普通版本的《盗梦空间》,首先冒出的感觉就是,这种普通的宽银幕已经无法再承载诺兰对影像的表现能力和欲望了。这也让人理解了,为什么诺兰一直拒绝3D而坚持探索IMAX。对神的瞻仰显然是不能隔着一副眼镜的,而神也本就应该属于更宽阔的空间。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yule/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